一个关于成长、改变与陪伴的故事
一个由几个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组成的小组。因黄执中的课程相聚,在这里分享成长的喜悦与困惑,探讨人生的意义与方向。从成长型思维到身份认同,从戒烟戒酒到拥抱改变,相互激励,共同进步。
NG的自我介绍开启了这段旅程:"我姓吴,广州话拼音NG,也可以是no good。70后,男,不想做爹声爹气的无业游民。"这样幽默又真诚的开场,让大家瞬间放下了戒备。
第一课让大家开始审视自己的改变经历。姝懿分享了从不敢讲话到参加辩论社的蜕变,晓丹讲述了40岁学唱歌、45岁学骑车的故事。这些真实的经历让大家明白:改变,从来都不晚。
NG分享了他30年烟龄成功戒烟的秘诀:"我是一个30年烟龄的成功戒烟者,我是一个注重自己身体健康的人。"不是"我在戒烟",而是"我就是那个不吸烟的人"。这个身份认同的转变,让戒烟变得自然而然。
从"我不得不考公"到"我选择面对父母催考公的局面,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"——这个转变看似简单,却能让人重新掌握主动权。柳一分享的说服父母技巧更是让大家惊叹。
晓丹的坦诚引发了深度讨论:"拖延让我焦虑,但我喜欢最后一刻的爆发力。"柳一提出了不同视角:"拖延不用管,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。"这场关于拖延的讨论,让大家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。
NG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:"如果让大家选几个最底层的应该具备的本质,你们会选什么?"这引发了大家对信仰、价值观、身份认同的思辨。
NG分享了他的困扰:"亲人总是喜欢手机外放,听一些我看不起的无脑短视频。"这个话题引发了关于接纳、边界、沟通的深入探讨。晓丹的回应温暖而实用:"我选择带上耳机。"
晓丹分享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:"有时候冲突可以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法。"她用同事的案例说明,把暗流涌动的矛盾激化,反而能彻底解决问题。
晓丹创建了金山文档表格,NG用MemoTrace导出聊天记录,大家迁移到钉钉群方便文件管理。这些小小的工具改进,让讨论效率大大提升。
"道阻且长"不只是一个群名,更是一种态度。大家从陌生到熟悉,从客气到真诚,从独自学习到相互扶持。柳一说:"我们组的人好积极,哈哈哈,可喜可贺。"这份喜悦,来自于找到了同行的伙伴。
柳一的"不想学算法就看书,反正都是进步"让大家看到了不同的学习态度。NG更喜欢系统性学习,晓丹擅长实践中摸索,这些差异恰恰丰富了群里的讨论。
从"时间不够用"到"时间足够用",只是一个视角的转变。美张在健身、工作、学习中找平衡,晓丹用碎片时间完成作业,大家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。
晓丹坦承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:"如果做不好就不想开始。"但柳一的回应点醒了大家:"做了就是100分,不做就是0分。"完成比完美重要。
晓丹女儿从讨好型人格到敢于拒绝的转变,让大家看到边界的重要性。NG也在思考如何在家庭中建立边界,既不伤害关系,又保护自己。
讨论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原生家庭的话题。NG对家人看短视频的不满,晓丹女儿的讨好型性格,都折射出原生家庭的影响。但大家更关注的是:如何不让过去定义未来。
NG的戒烟戒酒戒糖饮料,柳一的每天健身,美张的运动与生活平衡。健康不再是口号,而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。最关键的是,大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考公还是不考公?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人。柳一分享了如何说服父母的技巧,关键在于让父母看到你的成长和思考,而不是对抗。
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,而这个价值不应该由外界评判。
柳一说:"我们组的人好积极,哈哈哈,可喜可贺。"这份积极不是刻意营造的,而是每个人真诚投入的结果。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默契,这个群已经成为大家的精神角落。
晓丹坦言自己的拖延和焦虑,美张承认平衡的困难,NG分享对家人行为的不满。这些脆弱的展示,反而让群里的连接更加真实和深刻。
从"永远"到"暂时",从"不得不"到"我选择",语言的细微变化能带来心态的巨大转变。黄执中老师的课程教会大家,说话不只是表达,更是塑造思维。
姝懿从不敢讲话到参加辩论社,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"失败"。但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反馈,告诉你哪里可以改进。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很多时候,我们独自学习、独自思考、独自成长。但有了这个群,发现原来有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,有人能理解你的纠结。孤独没有消失,但不再那么沉重。
晓丹朋友的话让内向的人松了口气:"内向和安静让你有更多的机会仔细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。"不是每个人都要外向健谈,内向也有自己独特的力量。
NG对短视频的反感,背后是对信息质量的坚持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选择看什么比看多少更重要。但也要警惕自己的"知识优越感"。
柳一每天健身1-10分钟,听起来微不足道,但坚持下来就是奇迹。NG的戒烟、晓丹的学唱歌,都是从小习惯开始。习惯的力量在于复利效应。
70后的NG,中年的晓丹,年轻的姝懿,不同代际在这个群里碰撞。代际差异带来的不是冲突,而是更丰富的视角。关键是理解彼此的图示不同。
NG说:"我知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,我希望自己是怎么样的人,我努力成为自己希望的人。"这种自我对话的能力,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。
什么是人生的意义?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。慕容说"向上向善",姝懿说"捍卫善良与权利",NG说"对自己好,对对自己好的人好"。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你的答案。
NG作为知识分享者,有时会陷入"知识的诅咒"——难以理解为什么别人不懂这些"显而易见"的道理。但真正的智慧是:知道并不等于做到,理解并不等于认同。
年初设定的目标,年底还在原地。晓丹的拖延,美张的平衡困境,都指向一个真相:目标太大,动力太小。柳一的方法是:不设目标,只要每天比昨天好一点。
看到别人的进步会焦虑吗?姝懿从不敢讲话到辩论社,晓丹40岁学唱歌,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同。比较只会让人痛苦,专注自己的成长才是正道。
"我很生气"背后可能是失望、担心、羞愧。学会精确命名自己的情绪,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。柳一说:"情绪永远是对的,它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。"
NG的戒烟经历,晓丹的学习历程,都体现了反脆弱能力。不是避免失败,而是在失败中学习。每一次挫折都让你变得更强大。
在碎片化的时代保持深度思考越来越难。NG用AI辅助整理思路,晓丹用文档管理讨论。大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深度工作方式。
姝懿从舒适区走到辩论台,不是一步跨越,而是一点点扩展边界。舒适区不是敌人,待在里面恢复能量,然后再走出去一点点。
短视频、推送、通知,无数信息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。NG选择屏蔽,晓丹选择筛选。保护注意力就是保护生命质量。
完美的计划常常被现实打乱。晓丹在工作中学会了即兴应变,柳一不想学算法就看书。有时候,灵活性比计划性更重要。
柳一说:"我们组的人好积极。"这份积极背后是对彼此的感恩。感恩不是忽视问题,而是在问题之外看见美好。
在讨论中,大家学会了真正的倾听。不是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,而是真正听懂对方在说什么。晓丹的整理让每个声音都被看见。
每个人都在用创造力解决问题。创造力不是天赋,是可以培养的能力。
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消费,不是所有群都值得留下。精简数字生活,留出空间给重要的事。
"我真的可以吗?"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个人。
学习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,而是贯穿一生的生活方式。
这个群从最初的客气到现在的真诚,靠的是每个人的投入。姝懿说:"慢慢来,我们需要磨合时间。"好的关系需要时间和用心。
柳一通过健身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,NG戒烟后身体更健康。身体和心灵不是分离的,照顾身体就是照顾心灵。
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里得到验证。有人还在为生存奔波,有人已经在追求自我实现。慕容的"向上向善"就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。
一个人的思考有局限,一群人的讨论能碰撞出火花。NG的总结、晓丹的整理、柳一的洞察、姝懿的提问,每个人都在贡献智慧。
这些话题只是开始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讨论、更多的成长、更多的故事。道阻且长,但我们一起,就能走得更远。
这些是我们讨论中最常出现的词汇,它们勾勒出我们共同关注的主题
这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
我们还会继续讨论,继续成长,继续陪伴彼此。
感谢每一个真诚分享的你,感谢每一次深夜的讨论。
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