🌟 道阻且长 🌟

一个关于成长、改变与陪伴的故事

一个由几个不同年龄、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组成的小组。因黄执中的课程相聚,在这里分享成长的喜悦与困惑,探讨人生的意义与方向。从成长型思维到身份认同,从戒烟戒酒到拥抱改变,相互激励,共同进步。

NG - 70后知识分享者
晓丹 - 突破自我的幼师
姝懿 - 勇敢表达的辩手
柳一 - 每天进步一点点
美张 - 追求平衡的健身者
慕容 - 向上向善的新伙伴
👋
初识:我们的第一次相遇

NG的自我介绍开启了这段旅程:"我姓吴,广州话拼音NG,也可以是no good。70后,男,不想做爹声爹气的无业游民。"这样幽默又真诚的开场,让大家瞬间放下了戒备。

关键时刻:
• 2024-02-25 21:33:20
• 建立了"未完成任务发红包"的约定
• 姝懿感慨:"想不到竟然可以组到各种年龄段的群"
• 柳一的期待:"应该不会有越到后面沟通越少的情况"
🌱
成长型思维:改变从相信可能开始

第一课让大家开始审视自己的改变经历。姝懿分享了从不敢讲话到参加辩论社的蜕变,晓丹讲述了40岁学唱歌、45岁学骑车的故事。这些真实的经历让大家明白:改变,从来都不晚。

深刻洞察:
• NG:"成长不是只有改变才算,是承认有改变的可能"
• 姝懿:"以前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敢于表达"
• 用"以前"、"暂时"、"还没掌握"替代"永远"、"不可能"
• 拖延不可怕,关键是看到背后的原因
🎭
身份认同:我是谁决定我做什么

NG分享了他30年烟龄成功戒烟的秘诀:"我是一个30年烟龄的成功戒烟者,我是一个注重自己身体健康的人。"不是"我在戒烟",而是"我就是那个不吸烟的人"。这个身份认同的转变,让戒烟变得自然而然。

实践智慧:
• NG:戒烟、戒酒、戒糖饮料,半支半口都没沾过
• 柳一:每天健身1-10分钟,不强迫自己,最终爱上健身
• 身份认同需要证据支撑,像是为新身份投票
• "我是一个知识分享者"vs"我要教导别人"
🎯
积极主动:把"不得不"变成"我选择"

从"我不得不考公"到"我选择面对父母催考公的局面,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"——这个转变看似简单,却能让人重新掌握主动权。柳一分享的说服父母技巧更是让大家惊叹。

语言的魔力:
• "我不适合" → "我还在适应"
• "我不得不" → "我选择...因为..."
• 承担情绪:先说出对方的想法,再做转化
• 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,包括选择的代价
拖延背后:是恐惧还是智慧?

晓丹的坦诚引发了深度讨论:"拖延让我焦虑,但我喜欢最后一刻的爆发力。"柳一提出了不同视角:"拖延不用管,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。"这场关于拖延的讨论,让大家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。

破解拖延:
• 美张:贪图当下快乐,害怕未知结果
• 晓丹:对目标难度的畏惧
• 柳一:不想学算法就看书,反正都是进步
• 降低目标难度,小步子原理
• 不强迫自己是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
🎪
最底层的人设: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

NG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:"如果让大家选几个最底层的应该具备的本质,你们会选什么?"这引发了大家对信仰、价值观、身份认同的思辨。

大家的答案:
• 晓丹:善良、有弹性、可爱
• 柳一:健康、爱学习、积极
• 慕容:向上向善
• NG:正直、对自己好、对对自己好的人好
• 姝懿:捍卫善良与权利的勇气、良知和博爱
• 美张:"信仰是我相信什么,价值观是我知道做什么是对的,身份认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"
🏠
家人相处:接纳差异还是改变对方?

NG分享了他的困扰:"亲人总是喜欢手机外放,听一些我看不起的无脑短视频。"这个话题引发了关于接纳、边界、沟通的深入探讨。晓丹的回应温暖而实用:"我选择带上耳机。"

智慧的应对:
• 晓丹:为爸爸提供情绪价值,回复"好的,以后少吃"
• 柳一:每个人的图示不同,多想一种可能
• 生气是第二情绪,背后是失望、担心、羞愧
• 树立边界 vs 物理远离
• 晓丹女儿的讨好型转变:学会做自己,长辈也会习惯
💭
情绪管理:生气可以,冲突也可以

晓丹分享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:"有时候冲突可以是有效沟通的一种方法。"她用同事的案例说明,把暗流涌动的矛盾激化,反而能彻底解决问题。

情绪的真相:
• 柳一:"情绪永远是对的,他是我们最好最忠诚的朋友"
• 任何情绪都值得被看见
• 担心、失望、羞愧会伪装成愤怒
• 失望不是不可承受的后果,我们常常把它放大
• 蔡康永:冲突中,了解在推进
🛠️
效率工具:让讨论更有条理

晓丹创建了金山文档表格,NG用MemoTrace导出聊天记录,大家迁移到钉钉群方便文件管理。这些小小的工具改进,让讨论效率大大提升。

组织方式的进化:
• 从微信群到钉钉群的迁移
• 金山文档共同编辑,避免话题串线
• NG的AI助手:Kimi、Claude、ChatGPT
• 晓丹的复制粘贴大法
• 为新身份投票:搜集改变的证据
🤝
陪伴的意义:我们一起走得更远

"道阻且长"不只是一个群名,更是一种态度。大家从陌生到熟悉,从客气到真诚,从独自学习到相互扶持。柳一说:"我们组的人好积极,哈哈哈,可喜可贺。"这份喜悦,来自于找到了同行的伙伴。

相互成就:
• NG的总结让大家受益匪浅
• 晓丹的整理给讨论带来条理
• 柳一的深度思考激发更多讨论
• 姝懿的提问打开新视角
• 美张的坦诚让大家感同身受
• "慢慢来,我们需要一点磨合的时间"
📚
学习之道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

柳一的"不想学算法就看书,反正都是进步"让大家看到了不同的学习态度。NG更喜欢系统性学习,晓丹擅长实践中摸索,这些差异恰恰丰富了群里的讨论。

学习智慧:
• 不强迫自己反而能坚持更久
• 小步子原理:每天进步1%
• NG:用AI辅助学习和总结
• 承认"我还没掌握"而不是"我不会"
时间的朋友:如何与时间和解

从"时间不够用"到"时间足够用",只是一个视角的转变。美张在健身、工作、学习中找平衡,晓丹用碎片时间完成作业,大家都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。

时间的秘密:
• 不是时间不够,是优先级不清
• 利用等待的碎片时间
• 周二晚9点的固定讨论时间成了期待
• 允许自己有时候"浪费"时间
🎯
完美是优秀的敌人

晓丹坦承自己的完美主义倾向:"如果做不好就不想开始。"但柳一的回应点醒了大家:"做了就是100分,不做就是0分。"完成比完美重要。

破除完美主义:
• 降低标准,先做出来
• 60分的完成好过100分的计划
• 姝懿:从不敢讲话到敢于表达
• 进步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开始
🚧
边界感:保护自己也尊重他人

晓丹女儿从讨好型人格到敢于拒绝的转变,让大家看到边界的重要性。NG也在思考如何在家庭中建立边界,既不伤害关系,又保护自己。

边界的智慧:
• 拒绝不等于不爱
• 树立边界需要勇气
• 长辈也会慢慢习惯你的边界
• 有时候物理距离是最好的边界
🏡
原生家庭:接纳过去,改写未来

讨论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原生家庭的话题。NG对家人看短视频的不满,晓丹女儿的讨好型性格,都折射出原生家庭的影响。但大家更关注的是:如何不让过去定义未来。

走出影响:
• 看见影响不等于被影响
• 选择重复还是改变
• 为下一代创造不同的环境
• 理解父母,但不必复制
💪
健康第一:从戒烟到健身

NG的戒烟戒酒戒糖饮料,柳一的每天健身,美张的运动与生活平衡。健康不再是口号,而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。最关键的是,大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。

健康习惯:
• NG:30年烟龄,戒后半支未沾
• 柳一:每天1-10分钟,不强迫
• 美张:在健身中找到快乐
• 身份认同:我是注重健康的人
💼
职业选择:父母期待 vs 自我追求

考公还是不考公?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人。柳一分享了如何说服父母的技巧,关键在于让父母看到你的成长和思考,而不是对抗。

沟通策略:
• 先承担父母的情绪和担心
• 展示你的规划和努力
• "我选择...因为..."的主动表达
• 给父母时间接受你的选择
💎
我的价值:不由他人定义

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,而这个价值不应该由外界评判。

价值的来源:
• 内在价值 vs 外在认可
• 做知识分享者而非说教者
• 慕容:向上向善的追求
• 姝懿:捍卫善良与权利的勇气
🔥
我们的小组:不只是学习

柳一说:"我们组的人好积极,哈哈哈,可喜可贺。"这份积极不是刻意营造的,而是每个人真诚投入的结果。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默契,这个群已经成为大家的精神角落。

群的意义:
• 不是最活跃,但是最真诚
• 每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思考
• 没有说教,只有分享
• 慢慢来,我们需要磨合时间
🌸
允许自己脆弱:坦诚的勇气

晓丹坦言自己的拖延和焦虑,美张承认平衡的困难,NG分享对家人行为的不满。这些脆弱的展示,反而让群里的连接更加真实和深刻。

脆弱即力量:
• 承认不完美才能改变
• 分享困境得到支持
• 没有人是完美的
• 脆弱创造真实的连接
💬
好好说话:一个词的改变

从"永远"到"暂时",从"不得不"到"我选择",语言的细微变化能带来心态的巨大转变。黄执中老师的课程教会大家,说话不只是表达,更是塑造思维。

语言的魔法:
• "还没掌握"vs"不会"
• "我选择"vs"我不得不"
• 先说对方想法,再做转化
• 语言改变思维,思维改变行为
🎓
失败不可怕:它只是反馈

姝懿从不敢讲话到参加辩论社,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"失败"。但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反馈,告诉你哪里可以改进。失败不是终点,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
重新定义失败:
• 失败是数据,不是判决
• 每次尝试都是为新身份投票
• 晓丹:失望不是不可承受的
• 失败的次数决定成功的高度
🌙
一个人可以,一群人更好

很多时候,我们独自学习、独自思考、独自成长。但有了这个群,发现原来有人和你有同样的困惑,有人能理解你的纠结。孤独没有消失,但不再那么沉重。

连接的意义:
•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
• 别人的经历照亮你的路
• 柳一:"应该不会越来越少沟通吧"
• 相互看见,相互支持
🦋
内向不是缺陷:观察的优势

晓丹朋友的话让内向的人松了口气:"内向和安静让你有更多的机会仔细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。"不是每个人都要外向健谈,内向也有自己独特的力量。

内向的优势:
• 更深入的观察
• 更细腻的感受
• 深度思考的能力
• 不是改变内向,是接纳它
📱
信息过载时代:如何保持清醒

NG对短视频的反感,背后是对信息质量的坚持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选择看什么比看多少更重要。但也要警惕自己的"知识优越感"。

信息的选择:
• 质量胜过数量
• 每个人的需求不同
•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
• 带上耳机是一种智慧
🌱
习惯的复利:小改变大影响

柳一每天健身1-10分钟,听起来微不足道,但坚持下来就是奇迹。NG的戒烟、晓丹的学唱歌,都是从小习惯开始。习惯的力量在于复利效应。

习惯养成法:
• 从微小的行为开始
• 不强迫,让它自然发生
• 为新身份投票
• 每天进步1%,一年后是37倍
👨‍👩‍👧‍👦
代际鸿沟:理解而非说服

70后的NG,中年的晓丹,年轻的姝懿,不同代际在这个群里碰撞。代际差异带来的不是冲突,而是更丰富的视角。关键是理解彼此的图示不同。

代际智慧:
•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
• 不同的图示造就不同的选择
• 理解比说服重要
• 年龄不是障碍,是资源
🪞
和自己对话:最重要的关系

NG说:"我知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,我希望自己是怎么样的人,我努力成为自己希望的人。"这种自我对话的能力,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。

自我对话:
• 看清现在的自己
• 想象未来的自己
• 搭建两者之间的桥梁
• 温柔而坚定地对待自己
🌟
意义的追寻:活出自己的答案

什么是人生的意义?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。慕容说"向上向善",姝懿说"捍卫善良与权利",NG说"对自己好,对对自己好的人好"。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你的答案。

意义的多样性:
• 没有唯一正确的人生
• 活出自己认同的样子
• 在行动中寻找意义
• 柳一:"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死亡,只要不死就有机会"
🎓
知识的诅咒:懂得越多越难沟通?

NG作为知识分享者,有时会陷入"知识的诅咒"——难以理解为什么别人不懂这些"显而易见"的道理。但真正的智慧是:知道并不等于做到,理解并不等于认同。

破解诅咒:
• 不是教导,是分享
• 承认每个人的节奏不同
• 放下"我是对的"的执念
• 有时候沉默比说教更有力量
🎯
目标焦虑:为什么总是完不成?

年初设定的目标,年底还在原地。晓丹的拖延,美张的平衡困境,都指向一个真相:目标太大,动力太小。柳一的方法是:不设目标,只要每天比昨天好一点。

目标的真相:
• 大目标容易放弃
• 小目标容易坚持
• 过程比结果重要
• 降低难度不是放弃,是策略
⚖️
不要比较:你的赛道只有你

看到别人的进步会焦虑吗?姝懿从不敢讲话到辩论社,晓丹40岁学唱歌,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同。比较只会让人痛苦,专注自己的成长才是正道。

走出比较:
• 只和昨天的自己比
• 别人的成功不是你的失败
• 每个人的时区不同
• 欣赏而非嫉妒
🎨
给情绪命名:看见才能疗愈

"我很生气"背后可能是失望、担心、羞愧。学会精确命名自己的情绪,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。柳一说:"情绪永远是对的,它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。"

情绪词汇表:
• 生气的背后是什么?
• 焦虑源于哪里?
• 看见情绪,接纳情绪
• 情绪不需要被消灭,需要被理解
💪
反脆弱:在挫折中变强

NG的戒烟经历,晓丹的学习历程,都体现了反脆弱能力。不是避免失败,而是在失败中学习。每一次挫折都让你变得更强大。

反脆弱修炼:
• 拥抱不确定性
• 从错误中学习
• 小压力让你更强
• "这不会杀死我,会让我更强"
🧘
深度工作:对抗碎片化

在碎片化的时代保持深度思考越来越难。NG用AI辅助整理思路,晓丹用文档管理讨论。大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深度工作方式。

深度的力量:
• 关掉通知,专注当下
• 用工具辅助思考
• 固定时间深度讨论
• 质量胜过数量
🚀
舒适区:不是逃离,是扩展

姝懿从舒适区走到辩论台,不是一步跨越,而是一点点扩展边界。舒适区不是敌人,待在里面恢复能量,然后再走出去一点点。

扩展策略:
• 小步骤扩展
• 允许自己回到舒适区
• 不要一次走太远
• 扩展不等于否定过去
👁️
注意力: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货币

短视频、推送、通知,无数信息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。NG选择屏蔽,晓丹选择筛选。保护注意力就是保护生命质量。

注意力管理:
• 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
• 高质量输入带来高质量输出
• 关掉不必要的通知
• 你的注意力在哪,成就在哪
🎭
即兴应变:计划赶不上变化

完美的计划常常被现实打乱。晓丹在工作中学会了即兴应变,柳一不想学算法就看书。有时候,灵活性比计划性更重要。

即兴的艺术:
• 接受"计划改变"
• 在限制中创造
• 灵活调整不是失败
• "Yes, and..."的心态
🙏
感恩日记:看见生活中的美好

柳一说:"我们组的人好积极。"这份积极背后是对彼此的感恩。感恩不是忽视问题,而是在问题之外看见美好。

感恩的力量:
• 每天记录三件好事
• 感谢帮助过你的人
• 在困难中看见收获
• 感恩让人更快乐
👂
真正的倾听:不是等待发言

在讨论中,大家学会了真正的倾听。不是等待自己发言的机会,而是真正听懂对方在说什么。晓丹的整理让每个声音都被看见。

倾听的层次:
• 听内容、听情绪、听需求
• 不打断、不评判、不急于建议
• 重复确认对方的意思
• 沉默也是倾听的一部分
🎨
创造力:在限制中寻找可能

每个人都在用创造力解决问题。创造力不是天赋,是可以培养的能力。

创造力来源:
• 好奇心驱动
• 跨界思考
• 接受不完美的作品
• 从模仿到创新
📵
数字极简:少即是多

不是所有信息都值得消费,不是所有群都值得留下。精简数字生活,留出空间给重要的事。

数字极简法:
• 退出无价值的群
• 删除不常用的APP
• 定期清理收藏夹
• 保留真正重要的连接
自我怀疑:每个人都会有的时刻

"我真的可以吗?"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个人。

面对怀疑:
• 怀疑是正常的
•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
• 证据胜过猜测
• 允许自己边做边怀疑
📖
终身学习:不是任务是生活方式

学习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,而是贯穿一生的生活方式。

学习的真谛:
• 保持好奇心
• 从兴趣出发
• 不为证书为成长
• 学习让生活更有趣
🤝
关系需要经营:从陌生到默契

这个群从最初的客气到现在的真诚,靠的是每个人的投入。姝懿说:"慢慢来,我们需要磨合时间。"好的关系需要时间和用心。

关系的经营:
• 定期互动很重要
• 真诚胜过客套
• 给关系时间成长
• 珍惜每一次连接
🧘‍♀️
身心合一:身体的智慧

柳一通过健身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,NG戒烟后身体更健康。身体和心灵不是分离的,照顾身体就是照顾心灵。

身心连接:
• 倾听身体的信号
• 运动改善情绪
• 健康的身体承载健康的心灵
•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
🪜
意义的层次:从生存到自我实现

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这里得到验证。有人还在为生存奔波,有人已经在追求自我实现。慕容的"向上向善"就是一种高层次的追求。

意义的攀登:
• 先满足基本需求
• 逐步向上攀登
• 每个层次都有意义
• 自我实现不是终点
🧠
群体智慧:1+1>2

一个人的思考有局限,一群人的讨论能碰撞出火花。NG的总结、晓丹的整理、柳一的洞察、姝懿的提问,每个人都在贡献智慧。

智慧的聚合:
• 多元视角带来丰富性
• 质疑让思考更深入
• 分享让知识增值
• 集体创造大于个人
🌈
未完待续:故事还在继续

这些话题只是开始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讨论、更多的成长、更多的故事。道阻且长,但我们一起,就能走得更远。

继续前行:
• 持续的学习和成长
• 相互陪伴和支持
• "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"

💬 我们的关键词

这些是我们讨论中最常出现的词汇,它们勾勒出我们共同关注的主题

✨ 有趣的句子 ✨

"成长不是只有改变才算成长,是承认有改变的可能性,在觉得需要的时候改变。"
— NG
"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放弃。"
— NG(幽默版)
"我不是在戒烟,我是一个注重自己身体健康的人。"
— NG
"以前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可能会唱歌,但找到合适的方法和路径,我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。"
— 晓丹
"不强迫自己做事是改变自己的最好方式。"
— 柳一
"情绪永远是对的,他是我们最好最忠诚的朋友。"
— 柳一
"身份认同应该是顺势而为,当你具备了一些行为,才有了身份认同,这样身份才能立得住。"
— 柳一
"一切痛苦都来自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愤怒。"
— 晓丹引用
"我们用一些小小的改变为自己的新身份投票,票数超过50%,我们就获胜了。"
— 晓丹
"拖延其实不可怕,焦虑更可怕。我只要是在进步,就不会焦虑了。"
— 柳一
"内向和安静让你有更多的机会仔细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。"
— 晓丹的朋友
"失望不是不可承受的后果,我们常常会把它放大。"
— 晓丹
"信仰是我相信什么,价值观是我知道做什么是对的,身份认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。"
— 美张
"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死亡,只要不死就有机会。"
— 柳一
"我是一个不急躁,只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。"
— 柳一
"贫穷限制了我的消费。"
— NG(真诚版)
"允许自己可以有时候停一停,成长是一个长线发展的过程,不急于一时。"
— 晓丹
"我知道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,我希望自己是怎么样的人,我努力成为自己希望的人。"
— NG
"成长不是目的,不要为了成长而成长,成长是看到自己身上有其他的可能性。"
— NG
"有时候,把成长的计划想得太复杂,太庞大了,最后把大脑吓蒙了。"
— 晓丹
"真诚是个很有魅力的东西,哪怕不善言辞,只要足够真心就能让人感到温暖。"
— 柳一
"知识不值钱,知识带来的改变才值钱。"
— 慕容
"人是矛盾的个体,要完全分离事实和期待其实蛮难。"
— 美张
"愿上帝赐予我分辨它们的能力。"
— NG
"身份认同不是给了就有的,而是在尝试经历过后,体会到其中的快乐,才有的。"
— 柳一
"不要用原因论来思考问题,用目的论:你之所以这么做,是期待达到什么目标?"
— 课程观点(晓丹分享)
"课题分离不是冷漠,是尊重他人的选择,也尊重自己的边界。"
— 晓丹
"改变往往不来自读书学习,而来自行动。"
— 慕容
"你认为的问题,可能是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。"
— 晓丹
"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不适,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。"
— 晓丹
"没人在乎我,我尽情去挥霍自己的生命,好好款待自己。来一趟,不容易。"
— NG
"课题分离,爽~!"
— 姝懿

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

这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。
我们还会继续讨论,继续成长,继续陪伴彼此。
感谢每一个真诚分享的你,感谢每一次深夜的讨论。

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